發展歷史
彰化市發展已逾300餘年,舊城區位約以目前火車站周邊為主,後逐漸發展而呈現現行都市計畫區之範圍,而擴大都市計畫範圍內彰南路一帶之大竹庄亦為早期發展地區,昔為彰化市通往南投之重要通路,與大肚溪之間更為彰化市重要的稻米產區。
光復初期,彰化市之行政位階原為省轄市,後於1950年因行政轄區調整,設立彰化縣,而彰化市則降為縣轄市,為彰化縣治。此一行政位階之調整,實影響彰化市之發展甚劇。
而今由於彰化市人口及居住腹地逐漸飽和,伴隨著彰興路開闢、彰南路拓寬、國道三號與中彰快速道路完工通車,以及鄰近高速鐵路台中車站等重大交通建設之都市發展因素,致使彰化市之發展明顯往東區之非都市土地擴張。中彰快速道路與彰興路、彰南路之交流道儼然開啟彰化市東區門戶,而既有之中山高速公路交流道則成為彰化市之西區門戶,兩大門戶帶動了彰化市歷史性的都市結構轉變。
都市計畫演進
彰化市都市計畫演進可分為日治及民國時期,其都市規模與日具增,說明如下:(彰化市都市計畫辦理歷程詳見圖1及圖2)
1.日治時期
以衛生為考量,於台灣多處地區實行市街改正計畫,1906年彰化成為全台第四處進行市街改正計畫的地區,也是彰化都市計畫的開始,1938年完成彰化第二次市街改正計畫,並將範圍進行部分的擴張。
2.民國時期
台灣光復以後,國民政府於民國44年發布彰化市都市計畫,計畫年期為民國70年,計畫面積2,515公頃;後來為順應都市發展之需要修訂都市計畫,於民國59年發布實施彰化市修訂都市計畫,面積調整為1203.13公頃;後於民國75年與民國78年辦理公共設施專案通盤檢討;民國84年開始進行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,於民國93年發布實施。第一次通盤檢討發布迄今共辦理4次個案變更。
|
圖1 彰化市都市發展歷程圖 |

圖片來源:彰化市舊城區再發展先期規劃案,民國98年。 |
圖2 彰化市都市計畫歷程圖 |
交通系統
- 大眾運輸系統
- 道路系統
- 國道
- 國道一號(中山高速公路)
- 國道三號(福爾摩沙高速公路)
- 省道
- 台1線(中山路)
- 台1丙線(金馬路)
- 台14線(彰南路)
- 台14丙線(彰興路)
- 台19線
- 台74線(中彰快速道路)
- 台74甲線(東外環快速道路)
- 縣道
- 縣道134線(彰美路)
- 縣道137線(大埔路)
- 縣道139線(公園路、民生路、彰美路、彰新路)
- 縣道139甲線(彰草路)
- 縣道142線(中華西路、彰鹿路)
|